额叶脑膜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考点MR扫描技术颅脑鞍区 [复制链接]

1#
医影学员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颅脑

头颅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眉间连线中点及线圈中心。

常规组合序列:横断位T2WI、T1WI、T2WI-FLAIR,加矢状位或冠状位T2WI或T1WI。

1.横轴位:T2WI、T1WI、T2WI-FLAIR序列。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两侧脑底连线。范围包含全脑(枕骨大孔至大脑顶)。

2.矢状面或冠状面:T2WI或T1WI。扫描基线矢状面平行于大脑矢状裂,范围包含两侧颞叶或以覆盖病变区域为主,冠状面平行于脑干及延髓纵轴,范围包含病变兴趣区或覆盖全脑。

3.附加序列

(1)颅脑两侧壁病变如硬膜外出血、脑膜瘤等,平扫可行冠状位扫描替换矢状位。

(2)拟增强扫描时,平扫矢状位/冠状位T2WI替换为T1WI序列。

(3)平扫T1WI像有高信号病灶时,加T1WI-脂肪抑制序列(T1WI-fs)。

(4)早期脑梗死或肿瘤病变或诊断需要时可加弥散加权序列。

(5)早期出血、细小出血点可加磁敏感序列。

1.序列:T1WI或T1WI+脂肪抑制(T1WI-fs)。

2.方位:横轴位为必选,外加矢状面或冠状面,或三个方位均选;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或者,选3D-T1WI序列作横轴面各向同性分辨率扫描,原始图像经后处理MPR重建获取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5~6mm,层间隔≈2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空间分辨率像素≤1×1。激励次数≥1。3D序列层厚0.5~2mm,层间隔0,FOV×mm,矩阵×。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FLAIR-T2WI序列:TR毫秒以上,TE80~毫秒,TI0毫秒以上;FLAIR-T1WI序列:TR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毫秒;3D-T1WI梯度回波序列:TR8.2毫秒,TE3.2毫秒,相位编码方向:横轴位扫描取左右向,矢状位扫描取前后向,冠状位扫描取左右向。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1.扫描范围包含颅底至颅顶。

2.扫描方位以横轴位为主,并辅以矢状位、冠状位。

3.横轴位序列至少包括T2WI、T2-FLAIR及T1WI。

鞍区

头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仰卧,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眉间。

高分辨率、薄层扫描。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冠状面T2WI序列。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基线分别平行垂体柄长轴,范围包含鞍区及(或)病灶兴趣区。

1.序列:矢状面T1WI-fs、冠状面T1WI-fs。

2.方位:冠状面、矢状面及横轴面。层面位置、层厚、层间隔与平扫保持一致。

3.方法:

(1)垂体微腺瘤:快速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的同时即开始冠状面动态增强序列扫描,注射速率3ml/s,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再辅以矢状面及冠状面普通增强扫描。

(2)非垂体微腺瘤(大于1cm病变):一般情况下可行普通增强扫描,即以较慢速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开始普通增强序列扫描,对比剂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1.几何参数:层厚3~5mm,层间隔≈1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空间分辨率像素值≤0.8×0.8。激励次数≥1。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FLAIR-T1WI序列:TR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毫秒;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1.扫描范围包含鞍区或病变范围,FOV大小至少包含硬腭至胼胝体顶。

2.扫描方位以冠状位、矢状位为主,横轴位为辅。冠状位能显示垂体柄偏歪、垂体对称情况及海绵窦情况。

3.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4.垂体微腺瘤者作动态增强扫描,非垂体微腺瘤一般可行普通增强扫描。

5.鉴别出血或脂肪成分,需加做T1WI-fs序列。

本文整理自《放射医学技术》考试教材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