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叶脑膜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微解析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 [复制链接]

1#

“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在《ICD-10》当中被列为“通常起病于童年与青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大类的“品行障碍”当中。

这一大类包含“多动性障碍”、“品行障碍”、“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特发于童年与少年期的社会功能障碍”、“抽动障碍”、“通常起病于童年与青少年期的其它行为与情绪障碍”七大类。

根据《ICD-10》的诊断要点,品行障碍的特征是“反复而持久的社交紊乱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模式”,“当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通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也更为严重”。这里非常清楚地指明,这种障碍绝对不同于少年的逆反行为,也不同于儿童的调皮捣蛋行为,它完全是一种病理性行为。

这种被称为“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又有哪些典型的临床特征呢?这种品行障碍最突出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具有的社交紊乱性和攻击行为完全或几乎完全局限于家庭和核心家庭成员或最亲近的家人的关系以内”。

社交紊乱性和攻击行为包括偷东西、毁坏东西、针对家庭成员的暴力及其它危险的破坏行为(如纵火)。患儿必须具备“在家庭环境以外没有显著的品行紊乱”的临床诊断要点。根据各方面的研究,发现多数“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患儿因其非常恶劣的行为往往造成严重的家庭成员的关系恶化。

那么,这种非常让人匪夷所思的品行障碍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这类患儿只在家庭里胡来,只对自己的亲人施暴呢?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和临床工作者研究发现,这种特殊的品行障碍与ADD(注意缺陷障碍)和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病原,有些“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患儿本身又是ADD或ADHD患儿。还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有些“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患儿具有明显的人格解体特征。

近几年来,我利用先进的PET技术和SPECT技术曾对十多名“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患儿的脑功能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多数患儿的脑功能模式和ADD患儿及ADHD患儿的脑功能模式非常相似,即前额叶生理机能活动较正常同龄人明显偏低。我觉得,在这类障碍的真正病因尚未完全被揭示出来之前,SPECT和PET脑显像发现是有重要意义的,它至少证明这种类型的障碍患儿很多存在中枢多巴胺能偏低的情况。

患者脑部SPECT负荷显像3D表面图(左侧视图和仰视图)见其整个大脑左半球呈广泛性生理机能活动减低灶(表面布满多个坑洞),尤以颞叶和额叶为主

脑生物学研究证明,多巴胺能对额叶和基底节尤其是基底节纹状体功能影响最大,假如脑内多巴胺能明显降低,额叶和基底节功能也会相应出现问题。而额叶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功能减低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可以导致精神分裂症。前额叶皮质是端脑中功能最高级、最复杂的脑区,它对人的鉴别能力、行为选择和控制能力、理性能力、意志力、注意力、情绪管理能力、高尚的情感能力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假如一个人的前额叶皮质出现问题,上述机能的部分或全部都会受到削弱或破坏。

如果我们仔细地对照“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患儿的行为和前额叶皮质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我们便会对这种品行障碍有更理性更科学的认识。偷钱财,毁坏东西,殴打父母或其他亲人,把家庭成员关系搞得一团糟却毫无反悔和醒悟,这些正是前额叶皮质功能损害导致的“理性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行为选择与控制能力、高尚情感能力”丧失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这类患儿的恶劣行为只在家里表现呢?我想,这可能与行为惯性有关,这就像家庭暴力一样,具有家庭暴力的人在其他人际中很可能是一个温良的小羊。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第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种心理治疗与调适方法》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10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