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该片于年,该片获得了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1)规医院病人最直接的“统治者”,医院的规章和秩序。在她的眼中,管理的并不是一群人,而仅仅是被社会遗弃的“疯子”。她只需按照刻板的规章和时间表行事,从不考虑病人的内心感受,如果不服从她的管理,就会使用自己的权力和手段。比利口吃,懦弱,他是恋母情结的牺牲者,母亲的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死,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他宁可出卖朋友,最后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此做出这无力的反抗。疯子们在疯人院里每天遵守着严格地规则,按着时间表按部就班的生活。拉契特——一个人格化的“统治者”,统治着这里的一切。他们(制定疯人院规则的人)认为这种方式对病人来说就是最好的治疗。但是他们真正认同的观点是:事情只要不会变得更糟,就算不变好也无妨。正确的选择是生活在“安稳”而“规则”井然有序的世界里。奇怪的事情是:你曾经是否有过同样的想法呢?求安稳、求秩序、想要确定的生活、一切都不愿被打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好像都在同时扮演着“统治者”和“疯子”的角色?一方面,我们放荡不羁爱自由,另一方面,我们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2)热爱迈克·墨菲是一个不经意闯入疯人院的“正常人”。他对于疯人院的秩序和规定缺乏忍耐力,而对于已定规则又带入了自我思考和诘问。这两点是疯人院的“统治者”最无法忍受。在每个病人都开始这些规则“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后,疯人院才真正陷入了疯狂。在迈克·墨菲屡次置疑、挑战甚至嘲笑不合理规则屡教不改后,最终等待他的只能是一个不变的结局。所以,到底谁是疯子呢?在拉契特的眼里,疯人院里的病人们当然就是疯子,要不然也不会被关到疯人院里。但是在病人们眼中呢?文中几张电影场景的图片是我认为比较燃的场面。我甚至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感,也觉得这对他们的病情治疗更有益。这应该就是我在影片中体会到的“热爱”二字。对欢乐的热爱、自由的热爱、以及对他们所获得的成就的热爱。(那条大鱼、那场比赛都可以定义为成就)那疯人院里简单的欢乐、自由、成就,换成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三个概念,可以是兴趣、梦想、以及对生活的满足。审视一下你的生活,你的兴趣是什么?现在还有梦想吗?对生活满足吗?
(3)解脱印第安人酋长,沉默不语,目光呆滞,在别人眼里如死物一般,在他内心深处对于父亲的死一直难以忘怀。迈克唤醒了酋长,于是酋长对于父亲的结后来转移到了迈克的身上,他亲手杀死了毫无意识的迈克,解脱了迈克。最后酋长搬起洗漱台砸烂窗户逃出了疯人院。被唤醒了的酋长打算与迈克一同逃离疯人院,但是迈克被送去做了所谓的康复手术(额前叶手术)永远失去了意识。酋长亲手杀死了毫无意识的迈克,为迈克带来了永恒的解脱,而他独自逃离疯人院。影片中叛逆的疯子们都在做着无力的反抗。这部影片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真是奇怪,难道真的有这么久了吗?
为了逃避工作的墨菲装疯来到了精神病院,然而现实中的精神病院跟他想象中逃避工作的港湾却大不一样。
这时就引出来了电影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护士长拉切特。起初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能对这个人物的感觉还不够强烈,但是越往后看,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个护士长比那些发疯的病人更加恐怖。
她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所有的病人都必须按照她的命令生活在这样一个被铁网栅栏包围着的狭小空间里。吃药,休息,行为,以及病院政策全部都要受到她的管控,病人们就活像人偶一样听从着她的命令。另外,在她看似和蔼的笑脸下,却包含着对这些精神病人人格上的漠视。她认为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无可救药的疯子,你很难从她身上看到她有着想把病人治好的愿望,她只不过是让他们保持在现状而已。
而墨菲的到来打破了护士长一手定下的法律。他不惮于挑战护士长的权威去争取他应该有的权利:看世界棒球联赛等等。尽管护士长总是利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去阻止他,但是他的到来显然给这个死气沉沉的病房带来了一些改变。墨菲带着病人们跑出病房去郊游钓鱼,带着他们去享受乐趣:篮球,女人,酒……。在他的影响下,你可以看到病人的生病好像都因此变得更加鲜活,“酋长”更是逐渐走出阴影开始逐渐说话。
你不能说墨菲做的这些对于病人的疾病是完全有益的,我们需要明白这一点,因为导演的重点并不在于此,导演想表达的是自由精神。在以护士长为代表的统治者或管理者一方与以墨菲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一方进行了激烈的冲突。他对既有的规则又带入了自己的思考并且敢于去反抗那些不公平的规定。我们可以把墨菲这个人看作是自由的具象化身,而病院里那些病人们就是在统治者(护士长拉切特)以及其部下(护士以及安保人员)统治下的浑浑噩噩的无知民众。历史也总是这样的,总是少数人带领着改革,而剩下的民众受到鼓舞而一拥而上。如果没有那些少数人,剩下的人也永远不会想到站出来做出改变。
墨菲作为护士长拉切特的眼中钉,自然不会被轻易放过。只要护士长拉切特不准允,墨菲将会永远被囚禁在这个牢笼里,所以墨菲开始计算着逃跑。他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并且受到了惩罚——电击疗法),最后一次明明自由的大门已经向他敞开但是他却半错过半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喝醉了酒错过了时机,再加上他不愿意抛下他的同伴。
事情败露,护士长当众威胁比利将会将他的事情告诉他的母亲,比利为此背叛了他的伙伴并且通过割腕葬送掉了自己的生命。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护士长拉切特作为比利母亲的朋友却仍然毫无所动仍然着手于控制其它的病人,其心肠何等冷酷,怕是比蛇蝎还要冷,比石头还要硬!墨菲愤怒了,昔日的伙伴转眼间就死在他的面前,而凶手却还毫无愧疚的自觉。他想掐死护士长为他的伙伴复仇,但是他失败了,并且付出了更加惨痛的代价——摘除额叶。现在他失去的不仅是人身的自由了,还有思想的自由。这是一种多么令人胆寒的手段,一家精神病院居然可以擅自执刀夺取一个人思考的权利,这与杀人犯又有什么区别?
酋长看着墨菲呆滞没有一丝生气的眼睛,那是一潭死水,里面埋葬着喜怒哀乐和思考的智慧。酋长用双手解脱了可能一辈子都将在混沌中度过的墨菲,他相信如果墨菲在世,墨菲也不会愿意看到这样的自己。虽然墨菲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却传承到了酋长的身上,酋长奋力一掷,打破了牢房里狭小的窗户,向着没有尽头的远方跑去。酋长做到了飞越疯人院,墨菲也做到了。
抛开电影中的抽象意义和象征手法。好消息的是,从心理学方面说,现在心理临床医学比以前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注重疗法的道德规范和人性化。在影片中所使用的电击疗法或者摘除额叶的手段在现代心理临床医学中是绝对不准允的,传统的电击疗法等等暴力原始蔑视人性的手段(《发条橙》中培养人的恐惧等手法)都已经逐渐被以病人为主的感知行为疗法等所取代。病人间的个体差异也被逐一照顾到,而不是像病院中统一饲养动物一样的做法。还有很多这样的电影去反思揭发各种反人性和道德规范的治疗手段,正是不断的反思,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对于道德规范的深刻认识。
可惜了,这样的故事,只会发生在美国这种国家,如果是在中国,是出不了麦克墨菲的,我只能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培养的不是这种人。
我也是在朋友推荐下才去看这一部电影,那时候我还是个电影小白,自以为国产电影有多牛逼,不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
直到我尝试着去看这部电影,我被深深的震撼到了,电影还可以这么拍?
他帮我打开了电影世界的大门,也唤醒了我心中关于追随自由的一部分。
我仿佛追寻到了真正的我
不被约束,不被制度约束,不被秩序所禁锢的我。
在那之后
不自由毋宁死,成为了我的反抗宣言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都教我们怎么去顺从,怎么当个乖孩子,一个不给老师添麻烦,让家长省心的乖乖宝。
如机器人一般地活着,成为千篇一律的应试教育产物。
我真不知道有何意义,直到我看了飞越疯人院,我感觉我就在疯人院,我渴望成为麦克墨菲一样的人,我愿意以自由的渴望,对抗权力的高墙。
找回我自己,一个不属于任何人的自己。
麦克墨菲,唤醒我心自由的骑士
看完影片的时候,是不能理解为什么chief要杀了Mac,然后看了一下影评,发现原来是那个疤。
取走了灵魂的躯壳,留着又还有何用处,chief给了他一个解放。
高分影片很多都是在隐喻,在讽刺。比如《楚门的世界》《海上钢琴师》,对于这个世界的不满,在影片中渲染,希望通过影片去感触到人们,让这个幽暗的世界,多一些光明的人。飞越疯人院也是。希望社会中的人,多是Mac一样的人,能够去突破,能够去反抗(当然在遵守基本的底线的基础上)。
最近在看一本书PaulGraham的《黑客与画家》,书中给出了黑客最原始的定义,hack最深层的不是破坏,而是挑战、解决一个又一个让他们兴奋的难题,他们努力撞击着那条边界,撞击出一个又一个美妙的产品,使时代一步一步地前进。是hacker定义了当今的世界。撞击、挑战才能进步,而不是受教条制度的管制,管制是管制不出国家想要的创新与进步的。
而如果世界没有如Mac这样的人,全都是听着护士长的“训导”,没有反对,觉得这就是对的的人,难以想象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大概也就是Mac加入之前那个死气沉沉的疯人院吧。显然,我们所期待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世界。但是,现在的我们对待如Mac那样的人的方式是不是又如疯人院那般呢,《黑客与画家》中也有一章写到那些聪明的不一样的少年,在美国的初中高中所经历的排挤,嘲弄等等。就跟疯人院一样不是吗,这种疏离、嘲弄,就像疯人院的护士对于Mac的厌恶,只差最后的切除额叶罢了。可能这个类比有点过了,自我反思。。。但是还是希望,对于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能够有点尊重,这个尊重才是应该从小教育的东西,而不是背了也不懂的文章,倒背如流却不懂含义的古诗。(想起了前几天看的《奇迹男孩》,他们最需要的无非是平常对待。)
Mac到来前乖乖听话吃药就吃药、睡觉就睡觉的疯人院的病人们,他们甚至是自愿去的疯人院、自愿放弃自由、自愿去接受那样的生活。而我们不同于他们,我们还能够看这样的电影,这个世界还有像导演、作者这样的人,把书写出来、把电影拍出来,让我们去思考,去“飞越”。他们像是Mac,努力去冲击令人厌恶的制度,去为“看世界大赛”的权利反抗。也希望我们能是chief,不管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不要忘了对自由的向往,有着冲击的那份勇气,等时机成熟的那一刻,像chief一样。别忘了,现在你所使用的互联网、手机、电脑等等,都是hacker冲击出来的。
就算结局是“切除额叶”,也不妨曾经追寻的勇敢。
也总有人能如chief,飞越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