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叶脑膜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到开学季孩子就发烧生病,真的都是装出来 [复制链接]

1#

真不是孩子们装的。

精神压力真的可以通过神经通路,导致身体出现高热症。

至于导致情绪障碍,甚至出现抑郁症,也并不是新鲜事儿了。

无论“开学综合症”还是“假期后症候群”,实质都是对现象的一种概括,并没有涉及到任何的生理和神经机制。

要弄清楚焦虑引起发烧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心脏总是自主跳动,肠胃总是自主消化和吸收,肝肾也总是自主运转……这背后不由我们主观意识控制的便是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分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作用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出,两套神经系统互相制衡。

就像阴阳平衡一样,控制着人体系统和器官的自主运行。

当你处于放松状态,副交感神经主导人体,而你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主导人体。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当我们处于恐惧状态,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从而让我们心跳加快,呼吸加快,整个神经都处于紧绷的状态,肌肉里瞬间获得最大的能量储备,痛觉降低,随时准备着战斗或逃跑。

这其实就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过程。

当然,这个应激过程,又被称为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respons)[1]。

当我们感觉到危险信号时,感官信号被感觉皮层处理后,便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TPAaxis),引起一系列的荷尔蒙级联反应,分泌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来激活急性应激反应。例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雌激素、睾酮、皮质醇、多巴胺、血清素等等。

除了肾上腺素外,其它的激素或神经递质在这个过程也缺一不可。

例如,大量产生的皮质醇,可以促使糖原分解,以及氨基酸分解、脂肪酸分解,通过糖异生把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给战斗或逃跑提供大量的能量。

本质上来说,当我们面临压力时,人体通过交感神经兴奋来透支人体,把节约出来的能量都输送给运动系统,让我们尽快处于安全的状态。

由于危险往往转瞬发生,所以我们的身体会率先出现应激反应,然后我们才会感受到恐惧。

也就是说,当你遇到猛虎,拔腿开跑后(或者吓得呆住),内心才会涌起巨大的恐惧。

总之,应激反应,原本是为了通过透支让我们尽快处于安全状态的。

进入安全状态后,人体会再次由副交感神经主导,各种激素和神经递质水平也会恢复原状。

但如果面临长期/高压力或焦虑,交感神经长期过度兴奋,便可能让人体长期透支,从而威胁健康。

压力引起的人体发烧,正是源于相应的应激通路过度反应[2]。

在交感神经的应激反应过程,位于下丘脑的下丘脑背内侧核(DMH)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绿色-背内侧前额叶皮层、蓝色-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红色-杏仁核

通过对大鼠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当压力产生时,丘脑会把相应的压力投射到前额叶,然后再投射到下丘脑,最后激发相应的生理反应,最终导致体温的升高。

具体过程如下:

压力产生时,丘脑核团中的丘脑室旁核(PVT)和背内侧丘脑(MD)会把相应的压力投射到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再把信号投射到下丘脑背内侧核(DMH)。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的以下结构:前边缘皮质(PrL)、边缘下皮层(IL)、背侧大脑脚皮质(DP),以及背外侧纵纹(DTT)。其中DP/DTT→DMH通路是压力导致体温升高的唯一途径,它以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经过神经通路的传导,最终激活延嘴侧髓缝(rMR)神经元。而rMR神经元与棕色脂肪建立着联系,棕色脂肪是哺乳动物体内,能够快速提供热量的脂肪。例如,寒冷环境,人体会通过分解棕色脂肪来快速提供热量。在大鼠体内,精神压力带来的神经元刺激会通过一系列的神经通路,最终促使棕色脂肪的分解,从而显著提升核心体温。

总之,精神压力导产热的整个神经通路为:

情绪压力→PVT/MD(丘脑)→DP/DTT(前额叶)→DMH(下丘脑)→rMR(延髓)→棕色脂肪产热→人体升温

这种应激反应,同样存在于人体内,可导致高热症的发生。

所以,9岁孩子面临上学压力,当然是可能引起发烧的。

养过孩子的都知道,幼儿园、小学开学,小孩子出现应激性发烧并不罕见。

这种生理机制,是所有哺乳动物都存在。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身上同样有可能发生。但很多时候,成年人可能仅仅误认为感冒或者上火。

孩子的精神压力来源,本质还是上学恐惧和焦虑。

孩子不仅仅通过自身不好的经历会产生恐惧记忆,哪怕仅仅通过他人上学的痛苦,大脑也会学习到恐惧,从而对上学产生惧怕和焦虑情绪。当然,某些孩子也可能存在分离焦虑、社恐等心理障碍。

新闻中的孩子,因为巨大的恐惧和焦虑,被诊断为儿童情绪障碍。既然是明确的诊断,那就是相应的心理符合诊断标准了。

这种情况下,还有人认为小孩子伪装的,和认为抑郁症是矫情的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出现情绪障碍,意味着孩子已经出现了相应的心理疾病,出现了躁狂或抑郁心境[3],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或躁狂症。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建议孩子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并辅以相应药物治疗的原因。

压力带来的情绪低落或者沮丧,其实与战斗或逃跑反应一样,本身是适应环境带来的进化适应[4]。

当我们决定追求某个目标时,如果这个目标存在危险、或者可能导致我们出现损失、竹篮打水一场空时,我们便可能出现负面情绪,从而让我们取消这个决策,以便避免相应的损失。

但面对过度的压力和焦虑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TPAaxis)便可能过度激活,从而让心理和精神长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例如,肾上腺皮质长期产生皮质醇,便可能让机体长期处于透支状态,导致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增加,情绪障碍自然便发生了[5]。

其实不仅仅是情绪状态,长期的精神压力还会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增加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6]。

虽然,对于小孩子来说,慢性疾病风险不会短期出现,但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童年的负面经历,会导致成年后相应慢性疾病风险的升高。

每个人的压力状态,可以通过社会再适应量表来进行评估。

右边表格有点小错误,下面的父母离婚是父母分居

得分超过意味着具有精神障碍高风险,得分在~之间意味着有中风险,得分低于意味着只有轻微风险[7]。

大家可以自行评估,无论自己还是家人的负面情绪反应,都不应该忽视了。

参考

^JansenA,NguyenXV,KarpitskiyV,etal.CentralCommandNeuronsoftheSympatheticNervousSystem:BasisoftheFight-or-FlightResponse[J].Science,,():-.

^KataokaN,ShimaY,NakajimaK,etal.Acentralmasterdriverofpsychosocialstressresponsesintherat[J].Science,.

^JulianOC.TheAmericanPsychiatricPressTextbookofPsychopharmacology[J].JAMA,.

^AllenNB,BadcockPBT.Darwinianmodelsofdepression:Areviewofevolutionaryaccountsofmoodandmooddisorders[J].ProgressinNeuropsychopharmacologyBiologicalPsychiatry,,30(5):-.

^RosingerZJ,RMDGuzman,JacobskindJS,etal.Sex-dependenteffectsofchronicvariablestressondiscretecorticotropin-releasingfactorreceptor1cellpopulations[J].PhysiologyBehavior,,:.

^SchneidermanN,IronsonG,SiegelSD.Stressandhealth:psychological,behavioral,andbiologicaldeterminants.[J].AnnualReviewofClinicalPsychology,,1(1):.

^Pastorino,E.Doyle-Portillo,S.().WhatisPsychology?.2ndEd.Belmont,CAhompsonHigherEducatio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