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以院为家,对于海军医院(医院)神经外科团队而言或许感触更深。两个月来,团队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要求下,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脑癌复发,二次颅脑手术挑战“禁区”
5月上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菊祥门诊先后有两名患者前来复诊,30岁的小洪和53岁的陆阿姨都是胶质母细胞瘤复发,之前均已接受过手术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是胶质瘤中病理级别最高的一种,肿瘤常常血供丰富、浸润脑实质生长,如同树根扎进大地枝枝蔓蔓,侵袭性极强,且复发率、死亡率很高。
近期,小洪做磁共振复查时发现,病灶后方新发现结节,提示肿瘤复发转移。陆阿姨已是第二次出现肿瘤复发,尽管每次手术都做到了全切除,但高度恶性的岛叶胶质母细胞瘤却依旧没有放过她。
二次颅脑手术极为棘手,正常的解剖结构丧失殆尽,如同盲人摸象,但医学就是要敢于突破“禁区”。
陈菊医院的科室骨干,开展病例讨论,一对一仔细评估患者病情、周密制定手术方案。
五一期间,两台手术顺利开展,陈菊祥团队一边利用神经电生理仪器密切检测患者神经功能变化,一边在显微镜下清晰地“看透”不透明组织,精细探寻肿瘤边界。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下,分别用时6小时、7小时完成两台手术,肿瘤被一举切除。
陈菊祥介绍,十多年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只有10到15个月,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团队治疗的患者生存期可以达到20多个月,总体延长了50%以上,而这两位患者均已存活了4年多。团队的目标是将它变成一种慢性病,让罹患胶母的患者能够长期生存下去。
来不及等核酸结果了!做好防护紧急手术
抢救生命刻不容缓,在医院,“生死时速”常常上演。5月3日晚10点左右,随着尖锐的鸣笛声,一辆救护车停在了医院急诊门口。
患者朱阿姨从崇明转院而来,3日晚上,她骑电动车时不慎摔倒,头部着地,意识逐渐不清。区医院急查CT提示严重脑挫裂伤,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颅骨、肋骨、锁骨等多处骨折,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危险,建议转院抢救。
到院时,朱阿姨的情况不容乐观。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韩国胜介绍,患者的GCS昏迷评分非常低,颅内多处血肿占位,中线偏移,随时可能出现脑疝危及生命,必须立即进行开颅手术。
来不及等核酸结果了!陈菊祥立即换上三级防护服进入手术室,在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的配合下,为朱阿姨紧急开展手术。直到凌晨4点,手术才完成,朱阿姨转危为安。
医疗与生活一起照护,医护患者共克时艰
疫情以来,每周交班会上,陈菊祥总会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加强对重症、高龄、无陪护等特殊病患的关心关爱,以帮助患者和家属一起将疫情影响减少到最小。
在神经外科的病房内,有一名63岁患者,因为颅内恶性肿瘤刚接受了手术治疗,但由于患者年龄偏大,自身抵抗力偏低,术后出现了中枢系统感染和坠积性肺炎,体温始终在39度左右徘徊。
陈菊祥一边安抚家属情绪,耐心细致解释病情,一边安排医护为患者放置了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并予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NICU里没有家属的陪伴,医疗照护与生活照护全依靠护士。患者痰液较为浓稠,护士们每天做4-6次雾化吸入,做完后及时将稀释的痰液吸出,以帮助肺部炎症消退。在医护人员悉心呵护下,患者终于从连续的高热中渐渐恢复正常,感染得到控制。两周后,患者意识清晰,生活逐步自理。
“神经外科温馨和谐,团结活泼的氛围让我们倍感温暖,祝愿长海神经外科所有医护人员身体健康,诸事顺利!”出院后,患者的儿子王先生送来了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透露着不尽的感激之情。
“医护与患者在这段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携手与共,温暖互助,相信疫情终有时,春暖花自开。”陈菊祥说。
作者:李晨琰冯瑾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