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家住濮院镇的新居民杨女士医院医生的陪同下,接受了省级专家的远程会诊。经过远程会诊,上级专家建议杨女士去杭州接受进一步诊查,甚至连挂号通过网络预约“搞定”了。“不出桐乡就能看上省级名医。”她感慨说,一条网线连到杭州专家的诊室里,省去了“挂号难”和“来回跑”等一系列麻烦,真是太方便了。今天,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医疗集团下辖60余个“云诊室”,覆盖基层卫生院和卫生服务站,像杨女士这样的远程会诊已经成为“常规操作”。如今,市一院急诊大楼竣工在即,该院“互联网+医疗”应用将再度升级,接沪融杭的互联共享将惠及更多桐乡百姓。随着医疗接沪融杭步入“深水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桐乡医疗对外开放合作脚步持续加快,接沪融杭日益提速。作为桐乡医疗建设的“排头兵”,市一院自今年5月以医院全面托管合作,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医疗”的应用,加速医疗接轨沪杭的步伐,与沪杭优质医疗资源真正实现互联共享,变“百姓跑”为“专家跑”和“数据跑”,有效提升了百姓就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常来常往,“互联网+”构建起“双向生命通道”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王女士在家突然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神志不清,被家属送到市一院救治。在紧急核磁共振检查后,急诊科医生判断,患者患有右额叶部患有脑膜瘤的可能性较大,已经形成脑疝,危及患者生命。由于要紧急开展高难度开颅手术,急诊科医生第一时间通过“纳里健康”网络信息平台医院常驻专家、市一院神经外科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朱飚。当天是周末,朱飚正在杭州家中休息。接到紧急任务,他通过“纳里医生”平台快速调阅了患者的相关情况,包括核磁共振检查单。了解病情后,他从杭州驱车60多公里,及时赶到桐乡。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他和市一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邵锋伟一同为王女士实施了“右额镰旁巨大脑膜瘤切除术”,顺利清除了脑膜瘤。经过后续治疗,患者恢复情况良好。“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手段,近年来我们已经构建起了较为成熟的‘双向转诊’、医疗连线通道。由本地医生发起,通过‘纳里健康’平台及医院、浙江大学医院等一批名院名医,实时解决遇到疑难杂症和亟待开展的手术难题。”市一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安装“纳里健康”app,全院医生做到“人人联网”,通过该平台本地医生之间、本地医生和上级专家之间可以实现实时的医疗信息共享、医疗数据传输,进行快速交流。通过上级专家的现场指导、连线,本地医生可以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免去患者“多跑腿”。全面托管至今,通过“互联网+医疗”技术和医疗帮扶,医院医院之间的“双向生命通道”被打通。据统计,今年1到9月共开展了远程会诊例,医院指导58例,协助医院会诊7例,在市一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内部开展例,通过“纳里健康”平台开展健康咨询例(次)。数字共享,“互联网+”打造医疗“高速公路”在接受全面托管以来,医院进一步密切了合作。不仅沪杭专家“下沉”坐诊、手术的频次明显增加,每个月专家来桐可达50人次以上,而且让“互联网+医疗”建设跨入了新台阶。“立足桐乡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努力打造全省‘医院’新标杆。”医院院长助理、医院院长陈旭东表示,全面托管后,医院派出该院信息科科长郎义青担任医院信息科主任,结合本地需求已经谋划并开展了一系列“医院”建设。10月9日下午,一名沈先生因为胸闷、胸痛的情况,拨打了急救电话。市一院的救护车赶到现场,随车医生熟练打开车载心电图、血氧饱和设备为患者进行现场监护。通过4G(今后将改用5G)传输技术,这些监控数据被实时传输到该院危急重症信息平台,急诊医生能够及时掌握患者院前急救的情况,远程指挥随车医生开展现场急救处置。通过“互联网+”连线,患者被快速诊断为心肌梗死。“通过联系,我们及时为患者开通了院内绿色通道,相关医生完成了术前准备。”市一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告诉记者,患者从入院到进入介入中心接受心脏介入手术仅仅只用了20分钟,大幅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最终,沈先生顺利接受了手术治疗,转危为安。目前,市一院急诊大楼基础建设已经全部完成,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今后我们将在急诊大楼四楼建设全新的智慧医疗信息平台中心,助力更高层次的‘医院’建设。”市一院信息科主任郎义青表示,今后该院在过去传统远程会诊的基础上,还将开展实时联合会诊、多学科(MDT)远程会诊、“纳里健康”医疗咨询等多种“互联网+医疗”技术,并建立医疗健康大数据库,打造智慧医疗领域的“最强大脑”。“高质量智慧医疗的‘蓝图’已经展开,接下来,我们将以百姓需求为依据,全力打造完善的智慧‘医院’系统,让百姓就医更加便捷、更加智慧。”陈旭东表示,除了协助医生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市一院还推出了针对患者的院内导航、“互联网+护理”等相关便民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原标题《医院接沪融杭的互联共享》。编辑陆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