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画面黑白,音乐晦涩,纯粹靠剧情撑起就能斩获第48届奥斯卡大满贯。带着疑问看完,如同雷轰电掣一般,我震惊了!久久都走不出来那种贯穿电影始终的阴云感。麦克墨菲本来是一个监狱的劳改犯,为了逃离劳作故意装疯卖傻到疯人院。看穿了疯人院的病态管理模式后,决心逃离,失败后遭到了惨无人道的对待—被进行了大脑前额叶切除手术。PS:这种手术做了后,人就等于植物人了,活着就如行尸走肉。令人无语的是,这个手术发明者还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影片获奖情况:
奥斯卡金像奖第48届()
最佳导演奖米洛斯·福尔曼
最佳改编剧本
最佳男主角杰克·尼科尔森
最佳女主角路易丝·弗莱彻
最佳影片
伟大的电影作品,永远都是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电影邀请了很多真实的精神病患者参演,看电影之前,我对精神病人的观感停留在精神游离,魂不守舍的印象中。看到电影后,觉得他们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这些可怜人没发病的时候,与正常人无异,甚至比“正常”人单纯无害些。这些精神病人的家人,已经放弃了他们。他们生活在孤岛—精神病院。而这个机构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往往是非人待遇。他们无处可诉,最终沦为真正的社会弃儿。
1、对权威的盲目服从
《乌合之众》—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是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人格上的自我部分消失。
精神病人就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不被社会包容的群体,医院这样的机构里面存活。这种机构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团体,里面有权威人物—护士长,有执法者—疯人院三个黑人保安,有一群不被接纳的“疯子”。这样的机构里面必然会有特殊的一套管理制度,制度制定者的出发点只是为了更有效率的控制。结果就是所有人都被驯化成羊,成为没有自主意识,没有人格的臣服者。
这些“疯子”会乖乖排队吃药,这些药能使他们精神性情趋于温和从而便于控制,不吃药绝对会有强制性的手段让他们屈服。
每天被迫听着护士长自认为对他们有益的疗愈音乐。
小组式开会公开讨论个人隐私。所谓的治疗逻辑是要直面创伤,治疗方式是不能脱离群体。
这些权威人物,会以对你好为借口,行驶卑鄙的操纵手段,从而顺利达到控制的目的。
男主人公墨菲很奇怪问过他们,是不是自愿进来的,他们众口一致回答是自愿的。长期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压抑环境中生活,这些病人早已经麻木了,他们习惯了疯人院的管理模式,他们不敢反抗,畏惧权威。
服从权威是人的天性,其心理本质就是希望摆脱孤立,被群体所接受。
作为社会不被接纳的弱势群体。他们极度缺乏自我认同感,在群体里面更加盲目服从。因为疯人院是他们耐以生存的地方,他们害怕一旦出去了,他们和正常的人的不同会被放大。而人是最怕被孤立和边缘化的物种。所以为了被接纳,在一个病态的体制下也能生活。大家都一样了,就不会被孤立,我们也彼此认可,那就很安全。
2、精神控制对人的摧残
它是一个对人从内而外的摧毁过程,只是有的实施者是刻意为之,而有的人是在甚至不知道“精神控制”这个名词的情况下,行精神控制之实。护士长就是这样一个麻木不仁的刽子手。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