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长江日报」
最近,初二的小贾(化名)妈妈常常感到无助,因为在家里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相处。“孩子平时在学校面对老师同学们时,情绪非常稳定,大家都夸他懂事,好相处。为什么一到家中就会摔摔打打地发脾气呢?这样的表现正常吗?”小贾妈妈非常苦恼。本期“你问我答”邀请到了武钢实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顾洁茹,针对孩子青春期的情绪问题给家长们答疑解惑。
为什么青春期容易情绪化呢?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激素水平上升,容易产生兴奋性。身体的成长让他们渴望成为大人,渴望得到社会、学校和家人的认同,独立意识也呈强化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接受的外界信息增多,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需要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增加。面对更加复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青少年在心理上却不够成熟,知识结构上不合理,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感情比较脆弱,在价值判断上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行为方式的选择上往往感情多于理智。所以,青少年身上多容易出现“心理自我”难以调节和控制“生理自我”。
情绪化和大脑发育有关系吗?
每个人的脑中都有一个“情绪脑”,“情绪脑”的主要功能是作出情绪反应和调节情绪反应。人的情绪反应主要由大脑中的杏仁核区域掌控。专注力、计划分析能力、逻辑能力等则是由大脑中的前额叶区域掌控。杏仁核和前额叶就像车子的油门和刹车片,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让我们的情绪处于平衡关系。
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最晚成熟的是额叶区,前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前,容易让较为冲动的杏仁核当家作主。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激素大量释放的阶段,掌管情绪的部分特别活跃,这是造成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
会有哪些情绪化的反应呢?
青春期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我们需要正视它、接受它。
不同的孩子在青春期阶段情绪化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孩子个性外向,平日里情绪情感毫不掩饰,开心时眉飞色舞,悲伤时号啕大哭,一点小事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这是他们表达和抒发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也是让他们感觉舒服的状态。
有的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明明是心里难过,在公开场合还要装作若无其事。这是情绪的文饰现象,是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一大特点。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社会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表达的适当性。
“家”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是港湾,是最安全的地方,在家里不用掩藏自己的情绪,孩子会选择把白天里的愤怒和委屈在家里进行释放。释放情绪没有错,我们需要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情绪。
孩子处于青春期,家长怎么做?
我们常说,有情绪稳定的父母,才有情绪稳定的孩子。与孩子相比,父母要具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明确的思考判断力,才能为孩子带来有效的引导,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父母应该主动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孩子长大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应发生变化。了解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而不是“你要是不听话妈妈(爸爸)就不爱你了、你要是没考好就别吃饭”诸如此类的表达。
青春期的孩子对家庭氛围和情绪的变化十分敏感,家长们需要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正确处理自身的矛盾,不要把工作和夫妻的矛盾带到孩子的身边。
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如果孩子出现情绪问题而家长又束手无策的话,不妨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