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叶脑膜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子孩子流产女儿寄养别人家,只为照顾妈妈 [复制链接]

1#

给母亲穿衣梳头、洗衣做饭、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按摩擦洗……这是汉滨区江北办张岭社区44岁的蔺敏华照顾老母亲每天都必须要做的工作。17年来,蔺敏华每天都坚持着这样的生活,将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在母亲身上,精心照顾着78岁的老母亲王丽霞。

10月26日,看到这对母女的时候,她们正在张岭早点市场吃早点,女儿不时照顾满头银发的妈妈多吃点。吃罢早点,蔺敏华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妈妈回家,旁边还挂着不少新鲜的蔬菜。遇到上坡的地儿,蔺敏华则拱起腰,双手卯足了劲推着轮椅。这样的画面,仿佛在张岭社区每天都能看见。

年,蔺敏华结婚,但因丈夫常年在外上班,婚后依旧与父母亲居住在老房子里,勤劳操持着小家庭,精心照顾着双方的父母。

天有不测风云,年,医院组织的体检中,母亲被诊断患有脑膜瘤。一家人便医院,最终在西安做了手术,花了足足十几万元。由于脑部手术后遗症,母亲半身瘫痪,语言沟通困难,生活也不能自理,至今头顶还有当时手术留下的凹痕。

祸不单行,年的一天,母亲摔跤,造成股骨颈骨折。蔺敏华便带着母亲做牵引、打对穿,看到躺在病床上无法动弹的老母亲,蔺敏华既心酸又绝望。同一年,公公突然离世,她里里外外忙碌,心力交瘁,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怀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蔺敏华第一个孩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产。

年,蔺敏华的女儿降生,如同是昏暗古井中投射的一束光,让她看到新的希望。但无奈上有父母要照顾,丈夫又在外务工支撑家庭,所有照顾家人的重担全部落在她一个人的肩膀上。有时忙起来,孩子都顾不上,只能寄放在邻居家里。父母亲病了,医院守着。

“我对不起我的女儿,医院待着,那么小的一张病床,还要和我们挤着睡,平时只能和小护士玩,我们忙不过来时,她只能被寄放在别人家。”提起女儿,蔺敏华一脸愧疚,眼角湿润了好几次。

屋漏偏逢连夜雨,年,老父亲也因股骨颈骨折导致瘫痪,倒在了病榻上,还伴着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肩上又压下的重担并没有让蔺敏华退缩,在小小的房间里,布置着两张床,一边躺着母亲,一边躺着父亲,女儿则趴在两个病床中间看电视。高额的医药费,全家人的生活费,无法想象这个昏暗的小房间曾经承载着多少绝望。眼前,这个一度很坚强的蔺敏华,脸上滑落的泪水,足够让我们知道当时她所背负担子的重量。

在每日的奔忙之中,时序到了年,老父亲去世。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赚钱,家里就只剩下三个妇孺儿童。除此之外,蔺敏华还要抽空去探望身体不好的婆婆。

瘫痪的病人需要经常翻身按摩,而蔺敏华的母亲还不同程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情况更为复杂。刚开始,面对瘫痪在床的母亲,蔺敏华常常手足失措,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慢慢地,时间长了,蔺敏华掌握了照顾母亲的窍门儿,给母亲翻身,上下抱着母亲,伺候母亲大小便,给母亲注射胰岛素......这些对她来说,就成了小菜一碟。

年,考虑到老房子在五楼,上下不便,蔺敏华便在家附近寻租到现在的一楼住所。为了母亲轮椅出行方便,她特地将门口的3阶楼梯用水泥改成小滑坡。在拮据的两间小屋里,东西挤得满满当当。

每天蔺敏华早早地就起床,给母亲收拾好,送孩子上学,再去菜市场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每个月,蔺敏华还要定期去药店买药,母亲的药加上自己糖尿病、高血压的药,每月药费就得元左右。望着屋子里推成山的药品和一抽屉的药单子,蔺敏华已经习以为常。

街坊邻居曾好心劝过她,将母亲送到养老院,减轻一些负担,但蔺敏华却没有丝毫改变。在她的心里,母亲在家就在。

在17年照顾母亲的生活中,蔺敏华从来没有和母亲红过脸,事事顺着母亲,给母亲做营养丰富又绵软可口的饭菜,每天推着母亲出门锻炼、晒太阳、解闷儿,给母亲按摩擦洗,把母亲侍奉得妥妥帖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母亲慢慢学会了大小便自理,说一些简单的话,食欲也有所增加,脸色越发红润。看到母亲现在的状态,蔺敏华有说不尽的高兴、喜悦、激动。

“我这些年不是没有心烦意乱的时候,但是我始终记得,她是生我养我的妈。只想好好照顾她,让她长命百岁,有了妈才是个完整的家。”蔺敏华望着床上的母亲,脸上漾着一丝微笑。质朴的语言道出了蔺敏华的初心,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如今,女儿已经十岁多了。从小在姥姥病床前长大的她,对于姥姥格外亲切。无论是上学前还是放学后,都要和姥姥亲热一番。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蔺敏华却用行动改写了这句千年俗语。17年如一日,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个特殊的家庭,用她那颗善良的心温暖着亲人。春去秋回,寒来暑往,蔺敏华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用坚持和善良践行着作为一个女儿的孝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