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叶脑膜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颅脑肿瘤ldquo血管外皮细胞 [复制链接]

1#
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1.要点(Keyconcepts)

■血管外皮细胞瘤(WHOⅡ级)是一种少见的脑外肿瘤,多见于中年人,容易复发、发生转移。血管外皮细胞瘤为WHOⅡ级,间变血管外皮细胞瘤为WHOⅢ级。

■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但为恶性肿瘤,肿瘤囊变、坏死及出血更多见,瘤旁水肿更明显,常造成周围骨板局限性溶骨性破坏。肿瘤常侵犯周围脑实质,常被误认为胶质瘤。

2.概述(Briefintroduction)

■少见,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脑外肿瘤,过去被归为脑膜瘤的一类。

■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多中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43岁,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枕部最为常见,常累及大脑镰、小脑幕及硬脑膜窦,而颅底、脑神经周围及脑室内少见。

3.影像表现(Imagingfindings)

■MRI平扫:

①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脑膜瘤相似,表现为脑外实性肿块,具有脑外肿瘤征象。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光滑或呈分叶状。肿瘤囊变、坏死及出血多见,瘤旁水肿明显,常造成周围骨板局限性溶骨性破坏,侵犯周围脑组织。

②T1WI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强度,囊变、坏死呈低信号强度,出血呈高信号强度,并可见到邻近骨板破坏;T2WI上,肿瘤为稍高或高信号强度,囊变、坏死呈水样高信号强度,出血多呈低信号强度(图1)。

■MRI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邻近脑膜多有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当肿瘤侵犯脑实质时可见邻近脑实质斑片状强化。

■MRS:有文献报道升高的MI峰可用于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diagnosis)

■脑膜瘤:两者在MRI上表现相似,但脑膜瘤囊变、坏死相对少见,信号更均匀,边缘多光滑,邻近骨板增厚,极少侵犯脑实质。

■脑膜转移瘤:患者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的病史,肿瘤多为多发,常合并脑内转移或其他部位的转移。

■硬脑膜淋巴瘤:硬脑膜淋巴瘤十分罕见,肿瘤多呈梭形,信号均匀,T2WI上常呈等信号,水肿较轻,强化类型多为明显均匀强化。

图1轴位T1WI(a):右侧额颞部见等信号团块影,其内信号欠均匀。轴位T2WI(b):病灶呈等信号,其内见血管留空影,边界尚清晰,邻近蛛网膜下腔呈“杯口样”改变;周围可见水肿带。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c、d、e):病灶呈明显尚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CT平扫(f):肿瘤邻近骨质可见破坏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