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海泛舟作者:七田小溪
精品推荐,看不见的颅内占位,经典解析(二),小板凳搬来,一起学习吧。
患者女,14岁,头晕1年余,加重1周伴呕吐4天。既往史无殊。
、
、
、
通过上述影像资料你能发现什么异常吗?
、
、
、
、
如果未能发现异常征象,给你标出来
、
、
、
解析
想必各位读者都对桥小脑角区不陌生吧?这个解剖名词因为听神经鞘瘤而出名,网上能搜到的有关桥小脑角区占位的PPT也基本都是介绍听神经鞘瘤的,然后拉上脑膜瘤、转移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等做鉴别诊断。
不过在上述各类疾病中,最不被重视的就是蛛网膜囊肿。因为对大多数诊断医生而言,蛛网膜囊肿说白了就是一包水,MR平扫信号呈长T1长T2改变,增强无强化,完全没有什么诊断难度。但殊不知,任何疾病的诊断都是要先发现疾病,如果没有这个步骤,后面得鉴别诊断就是空中楼阁!而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的漏诊率恰恰是非常高的。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与邻近的桥小脑角池或小脑延髓池位置重叠,二者都呈CSF样信号;另一方面,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的形态往往不表现为典型的类圆形或类椭圆形,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甚规则的扁囊状,再加上扫描层面不完全对称,导致一些体积不大的蛛网膜囊肿极容易被当做是正常结构而漏诊。桥小脑角区本身作为一个容积狭小的解剖区域,里面容纳了面听神经、椎底动脉、小脑下动脉等重要解剖结构,所以很容易因为蛛网膜囊肿的压迫而产生相应临床症状。
上述两幅连续的T2WI横断位图像详细标注了与本文相关的主要解剖结构:包括桥小脑角池、小脑延髓池、小脑绒球等。
除了搞定解剖,还要掌握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的一些影像特征,笔者总结如下↓
首先从小脑半球的脑沟分布以及延髓形态可判断此层面的扫描是基本对称的,故可排除扫描不对称造成的干扰。尽管看不到病灶的边界,但右侧小脑绒球受压变形(绿箭)和邻近的小脑下后动脉移位(红箭)可提示局部占位,再加上弥散不受限、增强不强化,可诊断蛛网膜囊肿。
这一例右侧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对邻近小脑半球的压迫也比较明显(红箭),但有的读者对这种征象可能还不够敏感,仍然容易漏诊,这个时候可以用到另一个重要征象——注意蛛网膜囊肿在T2WI的信号(绿箭头)要比邻近脑池内脑脊液的信号(*箭头)清亮的许多!
用上述征象分析这个病例似乎有点矛盾,右侧桥小脑角区似乎有蛛网膜囊肿,因为病灶对邻近小脑半球有压迫(*箭),但如果是蛛网膜囊肿,囊内信号又略显浑浊(红箭)。这个时候不妨看一看矢状位Flair序列。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侧桥小脑角池是完全对称的,无占位存在,所以这是一例假性蛛网膜囊肿。形成这种假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扫描层面不对称造成的,以笔者的经验,拿绒球小结叶或延髓椎体做参考是比较可靠的。而当扫描不对称造成诊断困难时,矢状位Flair或T2WI序列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随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其实是一种比较容易漏诊的病变,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通过本文充分get到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的诊断要点。如果本文对您的日常工作、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分享转发、点击在看!感谢您的支持!
厉害了,影像解剖图谱(震撼来袭)如有收获,右下角点个“在看”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