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发病率最高,占全部胶质瘤的一半,年发病率约为3.20/10万。GBM主要影响年龄>50岁的成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从临床表现来看,GBM通常病情凶险且复杂。这类肿瘤生长迅速,并具有高度侵袭性,常累及生存所必需的脑组织部分。肿瘤细胞浸润入正常脑组织,极难实现完整的手术切除,且术后易复发。组织学分析发现,这类肿瘤存在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
在过去50年间,GBM的治疗策略发生了一系列演变,从上世纪60年代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发展至目前以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Stupp方案)为新诊断GBM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虽然治疗策略上有所进展,但在过去30年间,新诊断GBM患者的生存改善并无突破。几乎所有的GBM患者在一线治疗后都会复发,复发时疾病状态往往发生显著的临床变化,包括神经症状和体征的不断恶化,大多数复发性GBM患者的预期寿命不足1年。复发性GBM的治疗选择包括再次行手术、放疗以及辅助系统治疗,包括细胞*化疗、血管生成抑制剂和免疫治疗,但目前尚无针对复发性GBM的标准治疗方法。手术在复发性GBM患者中的作用有限,仅适用于局部复发的患者。临床数据证实化疗药物治疗复发性GBM的效果也很有限。
靶向治疗是在分子水平上,应用针对明确的生物标志物设计的药物,瞄准和杀伤肿瘤细胞。这种治疗方式是识别是否存在某种疾病特定的控制肿瘤生长的基因、基因谱或蛋白,以此确定针对特异性靶点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胶质瘤综合治疗过程中,分子靶向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这些分子靶向通路主要涉及肿瘤细胞的生长、抗凋亡、促侵袭等重要的生物行为。通过研究证实分子通路中与肿瘤进展有关的核心基因,进而设计对应的靶向抑制分子药物,是实现抗肿瘤的有效方法。目前,被应用的分子通路主要包括:P13K/AKT/mTOR,RAS/MAPK,Notch,Rb和脱乙酰化等。用的分子靶向药物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贝伐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细胞表面受体抑制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等。本文着重介绍贝伐单抗的近年来的临床中的治疗情况。
一、贝伐单抗靶向治疗胶质瘤机制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1(IgG1)单克隆抗体,可结合VEGF-A抑制其与VEGF受体-2(VEGFR-2)结合,继而抑制VEGF的生物学作用,包括影响血管的渗透性、增生以及内皮细胞迁移与存活,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生长以及转移的效果。GBM组织学来看是一种血管源性肿瘤,以坏死和微血管增生为特征,新生血管生成是GBM生长及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因此,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作为GBM的一个重要的潜在治疗靶点而逐渐受到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