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读懂我最近的几篇文章,你就会知道我实际上在讲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发展人的觉知能力,觉知自己的能力,与觉知他人的能力,特别是觉知现象背后的主导力量,在人性里面就是觉知情绪。
这就是直觉,我们经常会说成是第六感,只有直觉能够觉知情绪,然后理性思维整顿直觉素材,于是就形成智慧。
因此,这里的前后关系是:我们在生活里面产生情绪,然后必须靠直觉去整顿情绪,就像图书馆的图书,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编码整理,那么整个图书馆的图书一定是混乱的。
因此,如果你经常不运用直觉去整顿自己零散的生活素材,特别是自己的内心,那么你的生活也一定是混乱不堪的,一个自己的情绪都无法觉察与管理的人,他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是到处碰壁的,他很难理解他人,很难与他人相处。
因为我们人是通过感知自己的情绪去感知他人的情绪的,如果自己的内心是混乱的,那么你的人生也一定是混乱的。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大成者,如乔布斯,稻盛和夫,首先都强调对自己的修正,聆听自己的内心,乔布斯说17岁开始就开始学习正念,一直到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的33年期间,从来没有放松过静坐冥想,这就是大师们思想的起点。
即首先重视对自己内心的整理,觉知自己,从而觉知他人,觉知世界。
正念:觉知背后的控制力量
没错,静坐就是提升直觉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它实际上就是正念,也就是不一定你要完完全全静坐在那里。
当你在正念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无法正念每一件事情,它会表达为你想要逃离那件事情:
比如洗碗,你想要赶快洗好,如果你无法逃离而必须这件事情,你就会焦虑不安或者烦躁;比如堵车时你就会烦躁不安,因为你想要快点到达目的地。陪孩子时,如果你无法融入孩子的世界,像孩子一样在游戏里面获得乐趣,你就会想要逃离到其他可以让你得到快感的地方,比如刷手机,看朋友圈,因为这里有很多新奇的东西,大脑需要新奇。相反,如果你能做到正念开车,正念洗碗,你就不会想着逃离当下,因此,当你在生活里面全面的执行正念时,你就会发现那些你无法正念的事情,任何一个当下的事情,只要你无法进入正念境界,就表达为你不能沉浸在当下,不能在眼前这件事情获得乐趣,结果,你想要逃离。
此时,去觉察为什么你无法纯粹的专注在当下,比如正念开车,洗碗与陪孩子,这些都是事件,那么背后驱动着你的力量是什么?
比如:
当你产生要快点到达目的地的想法时,“快点到达目的地”这个念头就会成为你的主宰,使得你一旦堵车,就会焦虑不安;洗碗类事件是一种重复性的无趣的活动,而电视或者刷手机会产生更多的新奇的大脑刺激,因此,逃离,本质上是你无法从当下的事情里面获得乐趣,而你想逃离到其他可以让你的大脑更容易获得快感的事情上。而一旦这种逃离受阻,你就会痛苦。比如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学生,他学习完全是迫于家长或者升学的压力,他无法逃离,因此他会很痛苦。因此,正念的核心在于觉察这几个点:
觉知你想要逃离到什么事情上;觉知为什么当下的事情让你烦躁,没有乐趣?枯燥乏味?解决方法:尝试发现当下事情的乐趣。实际上,最重要的一点,正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那些隐藏在目的事件背后的欲望,正是这些欲望不断的吸引着我们,劫持着我们。
觉知动物脑的欲望
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碰上是我规划让自己去跑步的时间,突然,我有一个不想去跑步的念头,因为我急着把这篇文章发布了,因为我已经几天没有更新了;
瞬间,我觉得到了这两个不正念的念头:
急着发布文章;为了更新而更新;这两个念头都指向同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结果与收益,我感觉到了我在为结果焦虑,同时,我也觉察到了这不是1-2次的问题,而是贯穿我所有写文章的时候,我意识到当我产生这种不正念状态时,我就会为了结果而仓促写文章,而这违背了我初衷,我意识到了我被动物脑的欲望劫持了。
于是我运用前额叶告诉自己:
仓促马虎了事表面上应付了读者,而实际上应付了自己的人生,是对自己对用户最不负责的行为;我所有的注意力都应该放在写好文章本身,而不是为了结果。为了写好文章,我是必须慢慢的思考,慢慢的写的;为了打磨好一个产品,必须慢慢的思索与琢磨,像在图书馆里面找好书一样,为了写明白一个道理,我必须找出那本最好的“书”,以便让读者最简单明了的读懂,读出味道。
于是,我直接合上电脑,去跑步去了,回来再慢慢写,我不着急发了,因为我的最高理想,是写出最好的文章,而不是为了数量面马虎应付。
摆脱动物脑的控制
于是,正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放下对结果的执念,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之所以让你痛苦,在于你产生一个执念,越大的执念,我们就会越不正念。
那么,在正念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有引起你痛苦的事件,都是因为一个念头的问题,比如你想要“快点到达目的地”,想要“去看电视或者刷手机”,想要“去玩游戏放松下,不想学习”。
我们在默认状态下,都有一股想要“舒服”,不想要“麻烦”与“痛苦”的倾向,这是动物脑的典型特征。
比如,我周末跟家人外出玩耍时,近一点的地方经常踩单车,远一点的地方搭公交,有时候玩累了回家时,情绪上就会有些抵制踩单车或者搭车,甚至觉得让孩子一起搭车是受苦!此时就会产生想要买一部车的念头。
这就是不正念,不接受这些所谓的“苦”!比如多走走路,多踩踩车竟然被默认成苦,然后出门有车被认为是乐!
动物脑永远都只顾眼前快感与痛苦,而忽略综合代价,对我来说,车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偶尔周末出门,去去公园,而且我更喜欢绿色出行,喜欢走走路,锻炼身体。
因此,我的前额叶能够综合权衡利弊,它计算得出多一部车相当于多养一个孩子,这明明是苦的代价,而动物脑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