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于-11-19在美国上映。获得第48届奥斯卡,获5项大奖,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60年代的美国,美越战争正是激烈的时候,而那时的年轻人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追求个性解放。反体制、不把权力和金钱放在眼里,是60年代年轻人的特征,这种无视成规的颠覆性思维不仅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皮具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早年生活离经叛道的乔布斯,大学中途休学,去印度灵修等。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乔布斯传》,看完你会不禁感叹,原来他是这样的乔布斯。
回到电影主题,《飞跃疯人院》这部在40多年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直到今天看来也不免令人惊叹,毕竟放在40年前也是属于比较超前的影视作品。电影主人公麦克墨菲,所代表的就是打破体制的那个人。
影片开头,当麦克墨菲被警察带至精神病院后,麦克墨菲高兴地给了警察一个吻,他如此欢呼雀跃,是因为他认定自己可以天衣无缝地逃避监狱的强制劳动,却不知一切祸福旦夕。
麦克墨菲的到来,打破了精神病院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也简介挑战了护士长瑞秋在病人以及整个精神病院的权威,尤其对于护士长瑞秋来说,前期他对麦克墨菲是有过观察的,对于一个在精神病院工作那么长时间的人来说,麦克墨菲是否真的有精神疾病,她也应该是清楚的。
生性自由放荡不羁的麦克墨菲经过在精神病院的短期生活后,医院墨守陈规、极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压抑得让人无法忍受。所以他一再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大家争取自由的时刻。但是,在他给这些病人朋友带去欢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影片中有两个人物,非常耐人寻味,一个是内心非常脆弱说话结巴的比利,他恐惧的根源是他的母亲,虽然影片并未交代母亲对他有着怎样的影响,但从护士长瑞秋以比利母亲为威胁,间接害比例自杀而亡就能够看出,比利的问题并不在他本身,更何况他的语言能力并非天生缺陷,不可恢复。
再者就是一直在疯人院装聋装哑的尊长,在小说中有说明造成尊长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儿时白人强夺家园的经历所致。“从某种程度上看,尊长病态的人生正是白人为首的‘联合机构’对印第安族群无情碾压的缩影。他悲惨的经历就是对‘联合机构’罪行最有力地控诉”
而在影片中,尊长向麦克墨菲坦白他装聋作哑是因为不想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一生被人利用甚至间接害死了他。对于尊长来说,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麦克墨菲第一次出逃精神病院,带着其他人一起出海,回归的时候大家脸上都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和真正的开心,然而这对于权威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他们”觉得麦克墨菲一再打破他们的专制,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而出于报复护士长瑞秋把麦克墨菲永远的留在在精神病院。
这一点也凸显出,在专制横行的体制内,挑战权威往往会被予以更权威的压制和剥夺。
麦克墨菲在精神病院的惩罚对他进行电击“治疗”后再也无法忍受,精神病院治疗方式非常单一,只有书和电击,而所有人都害怕电击治疗。他准备出逃精神病院,他本是可以出逃成功了,但为了比利他耽误了时间,也错了出逃的机会。短暂的狂欢跟释放后,面对自杀而亡的比利,麦克墨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冲上去想要掐死护士长瑞秋,却没有成功。
时候护士长瑞秋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着自己的工作,而麦克墨菲则被切除了额叶,成为了一个白痴。答应跟麦克墨菲一起出逃的尊长,在等到麦克墨菲回归病房时十分开心,想要与对方再实施出逃计划,而当他看到变成白痴的麦克墨菲之后,他非常的痛心,他用枕头捂死了麦克墨菲,最终带着他的灵魂一起出逃了精神病院,彰显了这一特殊人群打破制度的枷锁,迎接新生的渴望。
麦克墨菲一定要死吗?如果那晚他成功出逃了,岂不是更符合电影主题?在我看来未必,反体制必有牺牲,牺牲越惨烈越能凸显出这种畸形的形态有多残忍,越能揭露出泯灭人性的极端权威。
尊长是最懂麦克墨菲的那一个人,所以最后他带着无法平复的悲痛,亲手结束了麦克墨菲的生命。因为他知道,对于生来不爱受束缚、追求自由的麦克墨菲来说,宁可死去也不愿这样苟活一世,况且还是在护士长瑞秋手里。
影视来源于生活,这部电影同样也是反应了当下时代美国精神病院的情况,病人没有人权,虐待时有发生。在当时,额叶手术也是对精神分裂病人的终极治疗,要知道人的大脑每个半球分为4个叶,而额叶时最大的一个,一旦被切除,人就会丧失很多功能,变得像一个呆滞的白痴。
可笑的是,这种极端不人道的手术创始人Moniz却因此获得了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是不是非常的讽刺。
反观现实社会,无论是没有诗和远方,一毕业就因为房贷、车贷过上中年人背债的生活,还是职场里不可避免的各种“潜规则”,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等等,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体制化生活,于我们而言,我们的人生是否也正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专制呢?
最后想问一句,什么是正常?什么又是不正常?既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么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不应该被任何人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