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分泌型脑膜瘤,WHOⅠ级
病理结果:(右额部)脑膜瘤,分泌型,WHOI级;免疫组化结果:PR(+80%),S-(-),Vimentin(+),STAT6(部分+),Ki-67(+5%),EMA(部分+),CD34(-),SSTR2(+),CEA(部分+)
点评老师:杨医院
审校老师:王宇*浙江中医院
诊断思路:
临床:中年女性,无明显临床症状,因宫颈癌放疗行PET-CT发现颅内占位
定位:右侧额部实性占位,与额骨相连基底较宽,邻近额骨见明显骨质增生,可见脑白质塌陷征、脑膜尾征,定位脑外
影像表现:MRI:病变呈实性,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信号欠均匀,FLAIR呈稍高信号,弥散不受限,ADC值增高,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PWI呈高灌注,与额骨宽基底相连,邻近额骨明显骨质增生,肿瘤体积不大,但瘤周水肿较明显,脑白质塌陷征,未见明显血管流空信号、骨质破坏
综合以上信息,本病例符合I级脑膜瘤,分泌型脑膜瘤可能性大
最终病理诊断脑膜瘤(分泌型,WHOⅠ级)
分泌型脑膜瘤
分泌型脑膜瘤(Secretorymeningioma,SM)是一种少见的脑膜瘤亚型又被称为假砂砾体型脑膜瘤,占所有脑膜瘤1%~4.4%,
主要发生于大脑凸面,其次依次为颅底、蝶骨嵴、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及小脑幕,其中大脑凸面又以额部常见
女性好发,约占75%~%,与孕激素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有关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表现为局灶型神经功能障碍,多以头痛、抽搐为首发症状
部分患者循环血中CEA常常升高,肿瘤切除后可降低。
病理学表现:SM最显著的组织学特征是透明包涵体,在脑膜上皮型脑膜瘤的背景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细胞质透明包涵体,也称「假砂粒体」,散在或者成簇分布,境界清楚,均质状,嗜伊红色,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EMA、CEA、CK、PR、Vimentin呈阳性或强阳性;具备前3项,应考虑的SMs的可能,若同时具备后2项即可确诊
影像学表现:
好发于大脑凸面、颅底,边缘光滑,边界清楚,囊变、钙化罕见
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60%病例可见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脑膜尾征
与典型脑膜瘤相比,可表现为相对高的ADC值
鉴别诊断:
上皮型脑膜瘤:WHOⅠ级,病理上以脑膜上皮细胞为主,MRI多为等T1等或稍高T2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一般无血管流空,瘤周水肿少见
微囊型脑膜瘤:WHOⅠ级,病理上大量粘液微囊变为特点,血管丰富,T1WI明显低信号和T2WI明显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一般血管流空不明显
血管瘤型脑膜瘤:WHOⅠ级,病理上肿瘤内有大量血管结构,常超过肿瘤成分;T2WI高信号,增强显著强化,瘤内或瘤周丰富供血血管
脊索样型脑膜瘤:WHOⅡ级,病理上可见脊索瘤样区,T2WI高信号为主,DWI呈等低信号,ADC呈高信号,瘤周表现中大水肿,明显强化,易侵犯邻近颅骨
T2较高信号脑膜瘤套:微囊型、血管瘤型、分泌型、脊索瘤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