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叶脑膜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稻盛和夫成就我一生财富的,是这个字小务 [复制链接]

1#

稻盛和夫的书,我读了几年了,最近又重读他前不久出的《心》,我认为这本书代表了他最高的水平。

“心”才是决定性的

之前读过《心》好多次,今天再次翻开它,我运用《刻意练习》里面介绍的的《不读书法》来读它,即20%读书,80%的时间用来思考上。

比如前言中的第一节的3页,以前可能只需要5分钟,但是这次我却用了半小时读,读完后还用了30分钟解剖它。

这样一种心境,让我想起了以前多次读这本书时的状态,此前尽管我也认为自己读得很认真,很慢,但从来没有达到过现在这个境界。因为任何时候,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背后的心境是一样的,我以前读书时的心境,总会有焦虑感伴随着,并且人是不自觉的笼罩在它里面而完全不知道。

小务虚现在的焦虑感被我降到非常低,并且我还时刻保持对它的警惕,因此,正如《主动思索》中提到的原则,我此时的阅读及思索境界就是相对最高的,神经元编码效果也是最好的。

这种读书法,表面上看很慢很慢,慢得如果你内心里有一点点焦虑感,你都会坐立不安,它会让动物脑着急,但是正是这种慢的心境,却成就了快,我以前读很快,1-2天可以读一次,当时读了有3-4次,但是不管我怎么重复,合上书后,我似乎依旧是我,原地踏步,感觉不到这本书的力量在哪。

慢是心境的体现

这让我突然想起来,我最近的创作又提升一个境界了,这依旧是对比以前的创作境界,我才发现,我现在能够非常自在的从容淡定地沉浸在一个细节的思索与探究里面。

这是慢的结果,但是又不是字面慢的那种慢,它是心境上的一种咀嚼与沉浸,超越文字捕捉背后能量的境界,而要做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摆脱动物脑的束缚。

当我的创作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现实需求的物质时,“想要”必然产生害怕得不到的恐惧,这个欲望越大,对应的恐惧就越大,这就是我以前不管是读书还是创作,总有焦虑感伴随的根本原因,这也正是动物脑束缚我们的手段。

我最近的创作更为纯粹,它表明,我不再刻意追求物质,我甚至还做好不为任何物质的心理准备,因此,我在创作时,我的内心更多保有的是基于感恩之情的回馈,因为我的一切来自于他人与他物,特别是来自于所有朋友们的信任与支持,于是,我想在每一个细节上,把最好的东西呈现给用户。

大脑具有类比的能力,我才发现,事物只是表象,它只是心境的体现,心境才是决定性的,慢只是心境的体现,背后沉浸其中的心境才是决定性的。

在这个心境的作用下,我在家务及家庭里面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更为纯粹,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很享受其中,我简直不太敢相信一切变化来得如此突然。

有股量变到质变的感觉,心境决定一切。

质疑法

在这个心境下读书,我发现我有了跟以前不同的读书特征。

我不再在作者的“里面”读书,而是在作者的“外面”读。

相当于我不是跟作者站在同一山头上听着他描绘世界,而是站在一个比作者高的山头来看他所描绘的世界。

这就是质疑法,用一个更高的维度来考察与验证作者所说的东西哪里合理,哪里不合理。

比如第一节稻盛提出一个概念“一切都是“心”决定的”,然后举了2个例子。

看第一个例子,你就会发现有一种神化了的感觉,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稻盛并不知道“心”必须在大脑里面划分出“动物脑与前额叶”,并且对所有事物的解释,必须厘清这两者的区别与关系,然后所有的方案也必须从这两者之间切入,才可以找到明确的解决方案。

一切都是心决定的

实际上,身心灵领域的人经常把这两块分成心与大脑,然后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告诫:“你要用心去觉察,而不是停留在头脑层面”,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又因为对大脑的动物脑与前额叶的无知而导致混乱与迷失。

“心”是动物脑与前额叶的结合

因为“心”应该在大脑里面划分为动物脑与前额叶。

“用心感受而不是用头脑分析”的道理就在于人的行为是情绪驱动的,而不是逻辑,但是这个说法让人因此容易忽略了“头脑分析”,因为解决方案单独靠谁都不行,而是必须同时有效的整合这两者。

这就是小务虚《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的核心,基于动物脑与前额叶之间的特征与关系,来高效地构建我们所要的目标神经元网络体系,以便快速的形成我们所要的行为体系。

第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

稻盛的第二个例子能成功,符合共同体的本质,更符合大脑的原理,也得益于他有这个本性。

但它并不能因此而说明问题,因为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自己是自私的,很多学稻盛哲学的商人,也坚信自己在执行“利他”理念,但是正如我在以前文章中全面强调的,理念利他不成立,利他必须进入到能量层面。

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动物脑具有一种伪装与欺骗的能力,因此很多人的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善”的,而他的发心却完全是自私的,很多坏人在做坏事的时候,也从来不觉得自己做的是坏事,而是在做善事。

这就是动物脑的强大遮蔽性,因此,看清动物脑的真实面目,是我们终身精进的一大目标。

因此,学稻盛哲学的商人往往失败的居多,而稻盛之所以能成功,不在于他有这个利他理念,而在于他原本就有一个善的本性,这个本性来自于他家庭层面从小的耳濡目染,再加之后天的不断精进。

正如小务虚此刻的创作,支撑着我纯粹的想要为用户创作的发心,不是来自于我有“利他”的这个理念,而是来自于我长期以来的“感恩编码”,它已经内化成我的神经元网络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回馈能量,在驱动着我去回馈。

而在此之前,不管我如何学习稻盛和夫的所的书籍,不管我在团队里面如何执行“利他”策略,我的所有所谓的利他,都是假利他。

因此,如果无法明确地从动物脑与前额叶层面切入,不管你读多少本书,你依旧会在表层混乱,看不清人生路。

从自我到自他:从私心到利他之心

最近,我发现我觉察感恩的境界似乎也越来越高的,这是随着我正念当下的能力的提升而提升的,在以前,小务虚每天能正念每一个当下的时刻并不多,而现在,竟然能够做到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追问与觉察状态。

我发现它跟我最近改掉的一个习惯有关,比如我坐着喝茶时,我以前会坐着坐着然后去看手机,或者想着与自我利益有关的事情,想着动物脑的执念。

现在不同,我很少再去查看手机,特别是与收益相关的app,同时,我也很少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面,我会更多的去追问眼前的人与物:

“对于我来说,有何意义,眼前的一切是如何恩惠着我的?”;“我如何才能回馈到这份恩惠的能量”;也就是,我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